72岁的杏坛追梦人
——记鱼台福田中学董事长董同祥
通讯员 周民伟 记者 杨森童
题记:60岁应该选择什么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,而2002年,已届60的董同祥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创办民办教育——福田中学,而且无比执着,充满信心。春夏秋冬,寒来暑往,十二年的坚守,十二年的奋进,彰显了董同祥持之以恒的精神,书写着追梦人生的厚重,弹奏出造福桑梓的强音……
福田中学位于鱼台县鱼城镇北关,经济宁市教育局批准,系董同祥于2002年创办的鱼台县首所民办学校。生源来自江苏丰县、山东单县、金乡、邹城、曲阜、鱼台等县市。十二年来,在各级党委政府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,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,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,成就了大批的青年教师,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,多次得到市县领导的好评,被誉为“鱼台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”。先后被授予市县“文明单位”、“遵纪守法光荣校”、“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
采访福田中学董事长董同祥之前,我们只是当作一次简单的“应景之作”,然而来到学校,耳闻目睹老师们的精神面貌,学生们的青春活力,尤其是72岁的董事长董同祥,他顽强拼搏的精神,清晰缜密的思路,科学发展的理念,务实奋进的品格,开明开放的胸怀,深深地折服了我们。通过与他攀谈,了解到他多棱角的人生经历以及萦绕在内心的梦想和期盼。
1960年,18岁的董同祥去东北闯荡,用东北话说,在那嘎达呆了26年,啥罪都受了,啥苦都吃了。1986年,他思乡心切,毅然回到家乡,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。他先是创办装饰公司,做铝合金门窗,后来通过朋友关系与美籍华人吴老板合作创办企业,结果吴老板对地理位置不满意,闪身退出,此时,土地的相关手续已经办理妥当,对于满怀信心干一番事业的董同祥来说,处在了选择命运的十字路口。在进取和舍弃之间,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。
2002年,当时鱼台县还没有一家民办学校,董同祥作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为什么偏偏选择创办民办教育,而且在家人和亲戚朋友都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,还那么铁心,那么执着?这源于他心中的一个情结、一个梦想。他情真意切的告诉记者,学生时代,由于当时条件限制,他自己没能参加高考,儿子也没迈入大学的校门,还有农村的许多孩子,因为种种原因,与大学失之交臂。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,同时也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,董同祥才做出了这一无怨无悔的选择:与儿子董福田一起创办民办学校,让普通百姓的孩子能享受优质教育。
创办民办教育投入大、风险大,操心费力,是又苦又累的活,一般人都难以承受,何况60多岁的人,董同祥却说,再难再苦也比不上26年的东北生活,为了心中的梦想,为了农村孩子的未来,付出再多也值得。
福田中学令人瞩目、事业辉煌的时期是2006年至2010年,学生多时达到1600人。然而,2010年至2014年,生源相对减少了,恰在此时,董同祥因车祸致右腿粉碎性骨折,卧床五个多月。有人劝董同祥,你那么大岁数了,操心操到什么时候,干脆把学校卖了吧,卖个千把万享清福,多自在!老董反驳说,钱放在那里就是一堆纸,有什么作用!而办教育是功德无量的善行义举,我既然选择了,就心无旁骛、永不言弃,我相信福田中学还有重现辉煌的那一天。他常说,只要精神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,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于是,一系列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谋略、学校改革和创新的举措、科学发展和超越现实的理念应运而生,而且快速启动,卓有成效。
董同祥通过征询干部、教师的意见与建议,集思广益,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。注重高点定位,力主办优质学校、特色学校、封闭式学校。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,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、生活条件;注重硬件建设,强化改善校容校貌。铺设塑胶跑道、新上电子白板、修建水冲式厕所等;注重师资队伍建设,力主专家治校。聘请山东省优秀校长、鱼台实验中学原校长刘伟进入管理团队,形成老中青三结合和专家、优师、优教相统一的独特优势,做到了相互补充、相互砥砺、相互配合、相得益彰;注重稳定队伍,强化师资培训。开学前进行岗前培训,开学后强化教学教研;锐意课改,强化课堂主阵地建设。做到教学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有机结合,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“小组合作、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,让青年教师有章可循、有“法”可依,推行导学案,确立学生为主体、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,改变老师讲、学生被动听的弊端,让课堂活起来、让学生动起来;注重提高教育质效,强化督导检查。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,现场打分,现场评课,指出优点缺点,促使教师扬长避短,总结调整,以提升教学质量,提高学生成绩。
春风为翼,展翅高飞;福泽桑梓,田润学子。福田中学坚持以诚信为根本,以奉献为己任;以提供优质教育为目的,以打造百年名校为追求,在董事长董同祥的带领下,广大教职员工创新创优,砥砺奋进,正昂首阔步走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春天。
【此文分别发于2014年5月12日的《新晨报》(大众报业集团主管)、5月9日的《今日鱼台》报、5月12日的《鱼台教育网》】